解放被“困”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故事解放被“困”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故事 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基本都拥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的机会和时间,但是不难发现另一种现象——一些学生的思维只是处于形式上的自由,但实质是被“困”的状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5 年版)》指出:“老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舞学生独立思考”,“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沟通”。这就意味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思维应是自由的,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困”的。学生被“困”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被迫”收到某些因素的牵引、暗示、束缚或阻隔的影响,使得原先相对自由的思维处于一种被动的非自由的状态。 郑毓信在其专著《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专门引用了一位学生的课堂体验:“过去,当我遇到一个问题,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就开始讲解了,我有一种被拖着走的感觉……现在,老师给了我们较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但是,当我们经过思考和讨论还无法解决问题时,是多么渴望老师讲解啊!”以此为佐证,我们不难感受到学生乐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活动解决问题,当他们的思维处于“被拖着走”或无法摆脱困境时,又是多么渴望老师能帮助解脱啊!对此,我做了以下对策: 放手尝试,让被“困”思维从闭塞走向开放 老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老师也最有可能“困”住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平等意识,主观臆断,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得学生很难产生自己的思维成果;有的老师缺乏课堂的生成意识,常常武断否定学生思维的“节外生枝”;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意识,霸道地打断发言错误的学生,或者因为“时间问题”阻止后举手的学生,使得学生的思维之花因被冷落而凋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想解放学生被“困”的思维,就应该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怕学生的“意外”和“生成”,放手让学生尝试,再有效沟通与引导,进而让学生的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 去年我在执教“倒退的策略”一课的例 2 时,为了指导方便,是这么进行的—— 开头先铺垫导入一张箭头填空图。(结果一半同学不会做) 师:出示例 2 题目,读题,可以用什么策略? 生:倒推的策略。 师:怎么倒推呢? (直接投影出示箭头图,并引导学生填写) 原有?张→( )→( )→还剩 52 张 倒过来整理一下。 (投影出示倒的箭头图) 原有?张←( )←( )←还剩 52 张 师:根据这个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