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讨论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讨论 从修辞学角度来看,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一种修辞方式。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及进展,开始对隐喻这种日常思维方式讨论,而对于转喻的讨论一直处于弱势。近些年,一些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关注转喻并且开始对于转喻进行讨论。本文主要从对转喻的定义,及转喻与隐喻对比中,更进一步了解转喻。 一、引言 对于转喻的讨论最早是出现在修辞学中,长期以来转喻被认为是转喻是一种修辞工具,是词语之间的相互替代,用将一个词转换成另一个紧密相联的或相邻的词,是名词的转换(change of names). 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传统语用学也都涉及到了对于转喻的讨论,而其讨论都只限于词汇方面。隐喻的讨论始于 18 世纪初,此后,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讨论。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展,人们对于语言学的讨论则广泛的存在于词汇,句子乃至言语行为等许多方面。人们认识到转喻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它处于同一认知模型里,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认知目标提供认知和心理途径。 二、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对于转喻的定义的代表人物是 Lakoff 和 Johoson 和 Panther 和 Radden。在 Lakoff 和 Johoson 出版的关于认知语言学丛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的定义和转喻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原则,用于阻止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他们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模型,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相关概念的激活,这也是转喻的认知过程。转喻不是什么特别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的思和行所以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具有转喻的性质。转喻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般思维和行为方式。Radden 和 koveoses (1999) 根据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把转喻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 关 系 的 转 喻 ; 二 类 是 模 型 内 各 个 部 分 之 间 的 转 喻 。 Panther 和Thomburg(1999)从语用功能角度,将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述谓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指称转喻是用一个概念代指另一个概念;述谓转喻是用一种表达来借代另一种表达;言语行为转喻是用一种言语行为来代指另一种言语行为。 三、转喻与隐喻的异同点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展,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最先开始对隐喻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