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五篇范文 2025 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本事。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老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穿。今日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自我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 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宁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 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 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能够模仿合唱的形式。1—4 自然段和 28—30 自然段由女生读。5—27 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 13、17、22、24 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能够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可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开篇(1-4):雕塑般的造型(静态美)以静衬动 (5-13):火烈的舞蹈(动态美) (14-17):激越的鼓声(气概美) 主体(5-27)(18-22):击鼓的后生(阳刚美) (24-27):变幻的舞姿(艺术美) 结束(28-30):无声的世界(静寂美)无声衬有声 三、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