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单位中中俄家庭教育观讨论 摘要: 教育强,则国强。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培育,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的战略措施。家庭教育,在任何国度都是重要的教育组成方式,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对于社会的进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语言文化单位”为切入点窥探中俄家庭教育观念,以构建适合自身文化的家庭教育理念。 关键词: 语言文化单位;中俄文化对比;家庭教育观 0 引言 俄罗斯著名教育专家教授认为,“婴幼儿期”是一个“特别的成长阶段” ,对婴幼儿期孩子的教育必须由爸爸和妈妈亲自承担。爸爸和妈妈必须履行对婴幼儿期孩子的教育职责,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爸爸和妈妈的自身教育水平与综合素养越高,受其教育和培育的孩子将来就越是优秀。”任何社会进展阶段的家庭,都是构成各种基本社会关系的基本细胞,教育是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进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单位是个包罗万象的集合词,它小到一个单词,大到篇章语句,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例如,俗语成语等能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及价值观念。本文“语言文化单位”具体包括俗语谚语和成语,以这些具有民族语义的固定搭配为切入点对中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1 教育难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困难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因为他对于一个人生活、成长及未来的影响,乃至对以一个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都是无法想象的。对于教育困难,中俄两国都有如下的诠释:“小时不防,大时跳墙”、“养子不易,教子更难”、“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带小孩子很辛苦,带大孩子尤其难)”。这种教育艰难,中俄两国又存在明显差异: 1.1 教育侧重点差异 在俄罗斯,首先,家庭普遍重视儿童体魄的强健,意识独立,俄罗斯孩子从小就能够熟练地滑雪游泳。其次,俄罗斯人很重视对艺术兴趣的培育,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常常带孩子去欣赏歌剧。中国家长大都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影响,其教育内容多与学业成绩有关,功利性较强,“成绩高于一切”,“中考”“高考”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1.2 教育主体差异 中国家庭“隔辈教育”影响深远。作为教育主体的父母与祖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很大差异,“隔辈亲”现象导致教育观念很难达成一致。不仅是老辈与少辈,有时父母之间也会因此事争论不休。,.(关系再好的朋友,也比不过爸爸妈妈亲)。在俄罗斯教育的主体是父母,孩子教育完全托付给祖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