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等高线学问点总结高中地理等高线学问点总结 一、等高线定义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推断地图反响内容详略: 一般来说,比例尺越大,等高距越小,对地形反映得越为详尽。 2.判读等高线数值给与计算: 〔1〕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存在三种可能〔相等或大于、小于一个等高距〕; 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等高线,那么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有关等高线图的计算问题 ①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 相=H 甲-H 乙。 ② 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某地的气温存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0.6℃/100 米〕可以计算出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H 相/1000.6。 ③ 坡度计算:在考察能否修建梯田时,常用到坡度计算,假设坡度大于 25 时就不能修建梯田,公式 tan=h/L,h 为两点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求出;L 为两点间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算出;为坡度可由 h/L 的值,再从数学三角函数中查出。 ④ 打井深度计算:通过等高线和等潜水线计算至少要打多深井才能出水 h=a-b,h 为井深,a 为等高线值,b 为等潜水线 ⑤ 进展悬崖高度的计算 i 悬崖顶部的高度〔海拨高度〕H 顶,其公式为:aH 顶其中 a 为与悬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大值,d 为等高距〕,如图 1-2 中悬崖 D 处顶部的海拔高度为 500 米 H 顶 600 米。 ii 悬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 底,其公式为:b-d 顶 b〔其中b 为与悬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小值,d 为等高距〕,如上图中 1-2 悬崖D 处底部的海拔高度为 200 米底 300 米。 iii 悬崖的相对高度为△H,其公式为:〔n-1〕d△H〔n+1〕d〔n为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 为等高距〕,如右图中悬崖 D 的相对高度为 200 米△H400 米。 〔3〕判读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①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那么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那么坡度越缓。 ② 通视问题:在同一等高线图上,假设某坡 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那么为凹坡,站在山顶能看到山麓,通视状况良好;反之假设某坡面等高线高处疏,低处密,那么为凸坡,站在山顶看不到山麓,通视状况不佳。一句话: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