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纲解读 高考历史大纲解读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文科综合提出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即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第一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记忆。 记忆的主要要求是观看和描述,就历史学科而言,则主要是把握(记住)和说明历史现象的状况。 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是表述既定的历史事实(来源于课本),用既定的历史事实去说明问题,对既定的历史现象进行总结和说明(包括分析、评价等)。几乎全部的答题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历史现象(历史学问)的精确、全面地把握上的。因此历史学科的第一能力就是记忆。这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但是记忆又不能死记硬背,首先,要弄清历史事物进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各种因素的关系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其次,要通过分析,觉察和抓住事物的特征和特点来把握。这是最值得把握的内容,所谓描述(说明)事物,主要描述的应当是历史现象的特点或特征。因此在学习中,确定要学会并擅长概括历史现象的特征、特点。 第二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理解。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的方面有: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说明进一步指出,所谓理解概念与结论是指知道概念与结论的内容,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区分不同的概念与结论。 接下来又指出: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地分析,就是要调动所学学问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性认识,这里包括社会现象产生的自然、历史、意识的背景,社会现象进展演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各种自然现象的转变关系。 对历史学科而言,如何到达这个能力要求呢? 在学习与复习中有意识地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发生的背景、缘由、条件、激发因素等。 第二步:了解、把握历史事物的进展过程、内容、概括事物的特征、特点、认识事物的性质、实质等。 第三步:总结历史事物的成败缘由、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历史地位、阅历教训等。 第四步:商量这个历史事物与其它历史事物的关系,商量与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的关系,商量它所反映的历史规律以及和现实的关系。 第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应用。 大纲指出了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推理、归纳、预报。二是分析、说明成因。三是解决问题。 这一层次的能力要求落实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与复习中则表现为: 一、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解答依据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解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