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高职护理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进展,教学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徒手心肺复苏为例,对高职护理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 信息化教学 徒手心肺复苏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必定在信息化的改革中走在前列,因此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下面以 CPR 为例阐述信息化教学设计。CPR 作为《急抢救理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在近几年全国高职护理专业技能竞赛中也是每届都有的操作项目,因为本内容无法在真实的情境中实施,因此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是需要老师思考及探究的。[1] 一、教学分析 本内容教学安排为 2 学时,如何在这 90 分钟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老师起着决定性因素。本次课主要内容为心肺复苏的适应症、操作技巧、效果评价标准及注意事项。为了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首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深化了解学生,以学定教,如本内容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人体形态、人体机能、健康评估及护理技巧等课程,对颈动脉及心脏的位置、胸腔的骨性标志及结构较为熟悉,且形象思维丰富,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善于模仿,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学习主动性欠佳,缺乏自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且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依赖性。[2] 教学目标是老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课程标准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同时结合护理行业的进展要求确定。确定教学目标后,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课前检测情况及既往教学经验,确定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如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为心肺复苏操作技巧,难点内容为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急救意识培育。[3]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监控、调节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重“教”而不重“学”,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机械、学得枯燥,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难以形成,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次课采纳了以下教学策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课前依托蓝墨云平台,进行课前学习与检测;课中利用高仿真的软件,采纳美国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