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止犯减免处罚根据及其意义本页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及其意义由我细心为您整理,盼望这篇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及其意义合同范本可以帮到你。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及其意义关键词: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违法削减责任削减刑事政策内容提要:对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理解不同,对中止犯成立要件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减免惩罚依据的分歧,与分析路径、比较对象、违法与责任的评价对象、着眼于中止行为还是偏重于自动性等问题亲密相关。仅以客观危害轻(违法削减)、主观恶性小(责任削减),尚无法全面解释我国刑法对中止犯减免惩罚的依据。对中止犯减免惩罚主要是诱导犯人准时毁灭既遂危急,从而救助、爱护法益这一刑事政策的产物。依据刑事政策说,对中止犯的要件将会产生新的理解。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惩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惩罚。”立法者的如此大度并非不言第2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自明,需要加以说明。[[1]]对此加以讨论的,便是中止犯的减免惩罚依据问题,或者说是中止犯的法律特性问题。[[2]]中止犯的减免惩罚依据是中止犯论的首要问题,由于对减免惩罚依据理解不同,中止犯的要件与适用范围将会不同。[[3]]所以,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问题是各国刑法学的重要问题,学说众多,时至今日仍为学界所争论。但是,长期以来,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问题在我国好像不成问题,由于学界都是在论述“中止犯的刑事责任”部分,三言两语附带解释对中止犯减免惩罚的理由。直到最近,学界才开头关注这一问题。[[4]]为了精确理解刑法第24条,合理把握中止犯规定,本文将争论我国中止犯减免惩罚的依据,并揭示其对中止犯成立要件的影响。一、争论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必需明确的几个前提(一)基本路径:如何分析中止犯减免惩罚的依据从哪里着手分析中止犯减免惩罚的依据,第3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首先涉及路径选择问题。归纳中外刑法学,分析中止犯减免惩罚依据,不外乎两条基本路径:一是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进行解释,即为了给犯人铺设迎接浪子回头的金桥,刑法规定对中止犯要减免惩罚,或者说是基于诱导犯人放弃完成犯罪这一政策目的设立了中止犯。采此路径者认为,在实施中止行为之前,犯罪已经完全成立,故对行为人减免惩罚无法从刑法学的角度来说明,只能用刑事政策来解释,因而被称为政策说。二是从刑法学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只有在犯罪论的框架内联系犯罪成立的要素,才能解释清晰中止犯减免惩罚的依据,因而被称为法律说。法律说又分为两个方向:其一,着眼于客观面,认为中止犯没有造成既遂结果,客观危害较轻(用日本刑法学来表述,就是“违法性削减”),这就是违法削减说;其二,着眼于主观面,认为中止犯主动放弃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已经降低(用日本刑法学来表述,就是“有责性削减”),这就是责任削减说。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不能仅从一个方面第4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说明中止犯减免刑罚的依据”,[[5]]“就中止犯的从宽处理的依据而言,既可以从法律(包括违法性和责任)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刑事政策(包括一般预防与特别预防)的角度考察;既可以从行为的危急性(包括客观和主观)上考察,也可以从刑罚目的(预防犯罪)上考察,这才能全面揭示对中止犯从宽处理的依据。”[[6]]所以,学界一直兼采法律与政策两条路径来解释中止犯的减免惩罚依据。如通说明确指出:“中止犯既然自动放弃犯罪,表明其主观恶性大为削减;没有造成损害,说明客观上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从而应当免除惩罚。并且这样做,可以鼓舞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悬崖勒马,因而有助于防止犯罪结果发生。”[[7]]日本学界曾经将政策说与法律说相对立,但是,现在看法与我国相同,认为政策说与法律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止犯的多重特性,故应将政策说与法律说结合起来解释中止犯的减免惩罚依据。这种见解被称为并用说,已经成为日本的多数说。当然,由于所强调的侧重点第5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不同,并用说又可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