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临财欲其勿苟、见利欲其勿争【例文】“朱熹在其家训中以 临财欲其勿苟、见利欲其勿”争 来训诫子弟。在对待钱财的态度上,确实可以洞见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智慧。诚然,人人都有维持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需求,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物质需求应囿于合纪合法的行为边界。因此,能够做到清不可事以财,体现的是一种尚俭戒奢的作风、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一种公私分明的品质。(中国纪检监察报《清不可事以财》)【典故】出自宋代朱熹《朱子家训》,临财欲其勿苟,见利欲其勿争。【释义】意思是,面对钱财利益,要克服贪欲,保持定力,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都不能妄取;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不要去争抢。【赏析】《礼记·“”曲礼上》有云: 临财毋苟得 ,意在告诫“人们面对金钱财产,不要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后人常用 临”“财不苟 形容君子清廉自爱的高尚品格。古人讲,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德是安身立命之基,也是自我修炼之首。古往今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有感情的正直官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气节操守和道德修养,以 贪取一钱,即与千百金无异 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据《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姑臧是一个很富饶的地方,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会富裕起来。而“”“”孔奋在此任职四年,却 身处脂膏不能自润 , 财产无所增 。离任之日,当地百姓凑上牛马器物相赠,均被他谢绝。古人“”云: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以财润身,受益眼前;以德润身,则惠及终生。孔奋的行为彰显了从政之道,传下了政绩政声。“”中国共产党人心怀 为大公、守大义 的信仰,老一辈革命家无论多么贵重的钱财,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况,都能克己慎独、“清廉自爱。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在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后,与组织失散,他背着褡裢一路乞讨。直到找到党组织,人们才知道,这个衣衫褴褛的讨米人腰间竟藏着 13 根金条和一些银元首饰,这是组织交他保管的活动经费。他宁愿乞讨“”却不动分毫。这位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临财不起念、守财不毁“”节,正是心中刻有一个 廉 字。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知敬畏、存戒惧,管得住小节、守得住底线。【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教育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清廉自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律自持,不为物惑,对钱财不贪求、不妄取,坚守住名节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