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与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与”得要求.2“兴观群怨”:孔子得“兴观群怨”说对后来得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得影响. ① 兴(文学作品得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得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得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得享受。②观(文学作品得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得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得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就是读诗得两个重要方面。③ 群(文学作品得团结作用)“群”,就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沟通感情,加强团结。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社会得作用)”怨"得主体就是对现实不良政治得批判。但怨得对象不一定都就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得牢骚与感情上得不如意。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就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得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得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得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得本意。对“以意逆志”得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得意见:一就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就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判与欣赏文学作品得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化地了解诗人得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得时代状况。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得命题,意思就是说真正美妙得声音就是听不见得,真正美妙得形象就是瞧不见得。老子认为具体得声音只就是声音美得一部分,不就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您去想象全部最美得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得局限,故而就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制造得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得“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得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得产生奠定了哲学与美学基础。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得命题,就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得继承与进展。虚静得方法就是心斋与坐忘。心斋就就是空虚得心境,即超越功利得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