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灌区基本情况1.1 灌区自然、地理情况1.1.1 地理位置灌区位于红领巾灌区的西一支渠控制范围内,距红领巾水库约 20 公里。紧邻毕克齐镇至北什轴乡县级公路,行政区划隶属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圪什贵村管辖。该村紧邻北什轴乡至毕克齐镇公路,距毕克齐镇 15 公里,交通便利。1.1.2 地形地貌灌区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黄河、大黑河冲洪积平原,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倾斜,由北向南地面比降为 1/1000—1/800,地面高程在 1010~1018 之间。1.1.3 气象特征灌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短促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漫长,寒流活动频繁,气候变化剧烈。根据灌区内长期观测数据可知,灌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398.7mm,最大年降水量为 543.1mm,最小年降水量为 222.8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 6~9 月份,占年降水量的 75%,7~8 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50%,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10%。灌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870.3mm,多年平均气温为 6.3℃,大于 10℃的积温 2917℃,无霜期为 133d,冻土深在 1.31~1.56m 左右。1.1.4 工程地质红领巾灌区位于土默川段拗盆地的北部,新生代以来,受喜山期构造变动,尤其是差异升降运动的作用,在盆地边缘产生了一系列阶梯式断裂,致使盆地大幅度下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碎屑堆积物。受差异运动影响,本区断裂发育,在灌区内主要发育有大青山山前断裂,该断裂由东西向展布的阶梯式正断裂组成,是山区与平原的界线。区域底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所控制。区域主要由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系和上侏罗纪大青山组碎屑岩组成。平原区相继沉淀下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厚度达数千米,其基底为古老的变质岩系。本区第四系地层厚度较大,是主要的含水层,地层概况详述如下:(1)下更新统(Q1):主要为湖滨相棕褐色、黄褐色泥砾、土壤夹砂卵石,局部夹黄绿色沙壤土,分选差。(2)中更新统(Q2):可分为两岩段。① 中更新统下段近滨湖:主要分布在呼包公路以北,为冲洪积物,岩性为黄色,含卵砂砾石夹薄层土壤,埋深多在 100m 以下。远滨湖:主要分布在京包铁路附近,为冲洪积与湖积交互堆积物,岩性上部为土黄、灰黄色粉砂、砂粒土与灰褐色含淤泥质沙壤土互层夹黄色含砾中粗砂;下部为灰黄色砾中粗砂、中细砂与灰黄、灰褐色粘性土互层。浅湖相:分布于灌区南部,岩性为黄绿、灰兰色淤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淤泥夹中细砂、粉细砂,埋深在 13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