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边城》一,我眼中的沈从文沈从文,乳名茂林,字崇文。这个名字从初中的时候,就不陌生了。他,一个苗族的文人,通过自己独特的笔触书写了他内心的美好向往和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文物研究家和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这样的光环无疑让沈从文在当时显得更加令人瞩目。沈从文的一生也是丰富而精彩的。14岁那一年,他毅然投身行伍,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从1924年开始,他便开始了文学创作,撰写并出版了《长河》、《边城》等一系列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此,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吸引了广大的读者。从1931年到1933年期间,沈从文则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国立山东大学担任文学院讲师一职,为培育莘莘学子做贡献。抗战爆发后,他转到西南联大任教,而自1946年后又辗转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然而在1948年却开始遭受到左翼文化界人士的猛烈批判。因此,他的工作重心便转向了文物研究三区了。建国后,他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的《边城》是在1934年完成的,属于“牧歌式”小说的一个重要代表。它的出现,而《边城》的问世,也代表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且该小说受到了当时很多读者的喜欢。至今,还是有很多读者喜欢沈从文,喜欢他的《边城》,喜欢《边城》里的故事和人物。1983年,沈从文不幸突患脑血栓而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而经过病魔的多次折磨,他在1988年5月10日下午,因为心脏病复发,经过抢救无效去世。一个文学家就此陨落了。二,《边城》内容简介《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相当优秀的中篇小说,抒发了浓浓的乡土情怀。这篇小说立足于20世纪30年代,背景是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通过生动优美的笔触,描写出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彰显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边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向读者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美好的湘西水乡的美景和美好少女翠翠的爱情。浓厚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同时也奠定了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川湘交接的茶峒附近,一条小溪和白塔的旁边,住着一户独门独院的人家,那就是主人公翠翠和她的老船夫老船夫。当然,还有一条很通人性的黄狗。他们爷孙俩就在渡船上维持生计,悠然度日。在茶峒城里,有一户人家是船总,船总的名字叫顺顺,是一个洒脱豪爽而且不拘小节的人。而顺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天保,也是一个豪放豁达,不拘小节的人;二儿子叫傩送,他的气质则有点他母亲的遗传,不爱说话,却也出类拔萃。这一家人在城里的名气颇高,人们对他们的印象也颇好。在一次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的时候,偶遇了年轻俊美的傩送,傩送给翠翠留下了一个很好很深刻的印象。然而,凑巧的是,天保也看上了翠翠,而且抢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两个人都喜欢翠翠,于是就把话挑明了。天保告诉傩送,说他两年前就已经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却告诉哥哥,其实他喜欢翠翠更早,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天保听了很震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这样的事情,无疑让翠翠也感到为难。老船夫懂得翠翠的心事,便建议翠翠自己做主自己的婚事。天保兄弟俩并没有遵照当地的风俗以决斗论输赢,而是采取了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来论胜负,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进行选择。傩送天生是一个唱歌的能手,天保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就心灰意冷地放弃了,毅然决然驾船离开去远方做生意了。碧溪边只听过一夜的歌声,那是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声却再也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了,前去打听消息。本来他以为是老大天保唱的,却被告知唱歌的人是傩送,天保知道实情后便去做生意了。几天后,老船夫却听到了老大天保出事,淹死的消息。城里的船总顺顺对于儿子天保的死耿耿于怀,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起来。老船夫心里担心这孙女的婚事,最终还是忍不住去打听一下,却得知傩送因为天保的死而深深自责愧疚,便只身一人去了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