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及广场得雨水利用王玉轩 王武林 张燕摘要:以西安城区道路年集雨量为出发点,采纳排放渗透一体化模式,增加道路、广场得雨水收集、存储及渗透利用,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及城区雨洪负荷过大等问题。关键词:道路集雨;雨水利用;成本;适用性城市在不断进步,田野、草地、树林、荒滩等土地逐渐被道路、广场、厂房、住宅所替代。原本要渗入土壤得降水(雨水)却被不断增加城市硬化地面拦阻,并通过城市雨水管道排走了。渐渐地,城市得水源吃紧了,雾霾却日渐严重了。“雨水就是资源,综合利用在前,排放在后”, 就是城市雨水利用途径得指导思想。有多少原本属于土壤得降水(雨水)被迅速排走?这些被迅速排走得降水(雨水)能否被利用?本文给出一个“把雨水请入土壤”得设想,并提出一个模块式得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先认识一个新得概念:“年集水吨面积”。一、从“年平均降水量”到 “年集水吨面积”一个地方年平均降水量就是一个常数,用 P 表示,单位:米(m)。那么,在该地方一年中平均收集降水一吨所需要得面积,这就是一个新概念:地方平均年集水吨面积,简称“年集水吨面积”,也就是一个常数,用 A 表示,单位:平方米/吨(m2/t)。二者之间关系如下:1 吨水=1 立方米水=年集水吨面积*年降水量即:A*P=1(年集水吨面积*年降水量=1) (3-1)故年集水吨面积: A =1/P(平方米/吨) (3-2)集水面积为 S 平方米(m2)每年得集水量为: V=S/ A(吨) (3-3) 年集水吨面积侧重于体现建筑(或集水)工程得积水能力,也可以称作为该建筑(或集水)工程需要提供得排水能力。(3-3)式表明每增加 S 面积得硬化地面,每年将会有 V=S/ A(吨)得未被利用得雨水,随城市雨水管道流失。二、用“年集水吨面积”概念认识西安西安市年平均降水量 537、5~1028、4 毫米,其中,市区年平均降水量 584、9 毫米[1],由公式(3-2)知西安地区年集水吨面积为:A =1/P(m2/ t)=1/0、5849=1、709≤2、00(m2/ t)也就就是说,在西安,每 1、71 平方米集雨面每年均可收集雨水一吨,本文取值 A =2、00(m2/ t)。50 米就是常人一分钟所走得距离(每步约 0、6 米,一分钟约 90 步),也就是城市道路两侧相邻两个雨水口之间得最大距离[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法律规范》(GB 50220-95,第 7、1、6 条)要求, 200 万以上人口得大城市,其道路设计应满足:主干路 45~55 m,次干路 40~50 m,支路 15~30m 得宽度要求。这里我们以主干路 50 m,次干路 40 m,支路 20m 宽为例,分别计算一个雨水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