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目录contents•应急预案概述•地质灾害类型与特点•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处置措施与资源保障•后期评估总结与改进方向01应急预案概述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而预先制定的一套紧急应对措施和行动指南。定义预案旨在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用定义与作用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适用对象预案适用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各级政府需根据预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加强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适用范围及对象•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编制。编制依据和原则编制原则:预案编制遵循以下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编制依据和原则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科技应对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素质。编制依据和原则02地质灾害类型与特点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01020304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特点及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质灾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能够摧毁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增加了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关注和治理。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长期性山地丘陵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区等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区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例如,雨季和地震活跃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易发区域与时间分布时间分布易发区域03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应急指挥部设置及人员组成设立在国土资源部,由部长任总指挥,相关副部长任副总指挥,成员包括各省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省级应急指挥部设立在各省级政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相关副职任副总指挥,成员包括各地级市(自治州)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指挥部根据灾害发生地实际情况设立,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相关救援力量负责人参与,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国家级应急指挥部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组织专家会商研判、提出应急处置建议等。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象监测和预报信息,协助做好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提供水文监测和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