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讲 细胞膜和细胞核[考纲明细] 1.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 2.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Ⅱ)考点 1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的制备(2)材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3)选材原因① 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② 无细胞壁,细胞易吸水涨破。[特别提醒] 有关红细胞的常考点(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① 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无细胞核、细胞器;高度分化,不能分裂,寿命很短;② 制备细胞膜的理想材料;③ 不能用来提取 DNA(不含 DNA);④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无线粒体);⑤ 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⑥ 含有酶,但不能合成酶(无核糖体);⑦ 含血红蛋白(C、H、O、N、Fe)(核退化之前已经存在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⑧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导致红细胞形态改变。(2)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有细胞核,DNA 在分裂时发生复制均分。2.细胞膜的成分成分所占比例在细胞膜构成中的作用脂质约 50%磷脂(主要);胆固醇(动物细胞膜具有)蛋白质约 40%与细胞膜功能密切相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糖类2%~10%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部分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3.细胞膜的三大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交流方式如下:多细胞生物体是一个繁忙而有序的细胞社会,如果没有信息交流,生物体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4.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 世纪末,欧文顿根据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 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 年,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5)1959 年,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6)1970 年,人鼠细胞荧光标记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7)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5.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结构模型(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② 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