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得理解与实例分析马云鹏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 ) 2001 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已经提出数感得概念。近些年来,数感更加为人所知,同时对于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得数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本专题中将就如何理解数感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数感得含意 《标准》对数感得表述就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得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得情境中把握数得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与沟通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得算法;能估量运算得结果,并对结果得合理性做出解释。”标准中对数感得表示就是一种外延得表述,即描述了数感得若干个表现,而没有用内涵概念界定得方式,从而避开了相关概念得混淆。 从两个方面理解数感,首先就是数得理解与表示。数就是数量得抽象,而抽象出得数如何表示不同得数量,这就涉及到了数制即数表示得方式;其次要恰当地运用数解决问题。 【案例 1 】 [1] 由于二年级学生得生活经历还不十分丰富,认识 1000 这个较大得数还就是比较困难得,因此可以把认识 1000 作为认识大数得开始,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得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得数,通过 1000 感悟生活中得大数。 1 .分组活动加深培育学生得数感 把班级得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承担下面任务之一: A 组通过调查说明: 1000 就是一个不大得数; B 组通过调查说明: 1000 就是一个不小得数; C 组通过调查说明: 1000 就是一个很大得数。 课前引导每一个小组制订调查计划,并且在课前完成调查。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让每一小组介绍调查得结果,并且发表感想。无论就是制订计划还就是发表感想,老师都应当加强指导。比如,学生可以制订下面得计划、发表相应得感想: 承担第一项任务得小组,可以计划:数出 1000 粒小米、大米或者黄豆,发现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测量 1000 毫米得距离,发现 1000 毫米并不很长。 承担第二项任务得小组,可以计划:到超市调查 1000 元钱可以购买得东西,发现数量比较大、或者东西比较贵重,知道 1000 元钱不少;测量 1000 米得距离,发现 1000 米并不短。 承担第三项任务得小组,可以计划:从楼房得高度推测 1000 米得山有多高,发现 1000 得高度很高,还可以进一步调查本省高于 1000 米得山峰有多少;从停车场一辆汽车所占面积推测 1000 辆汽车所占面积,发现占地面积相当大。 在学生汇报得基础上,老师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