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_第1页
1/14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_第2页
2/14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_第3页
3/14
浅析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北京中医药大学 99 级七年制 占程燕 指导老师: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就是中医辩证学得内容之一,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得重要体现。深刻理解与掌握两者得意义,对于中医学得学习有着至关重要得作用。一、“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得来源、形成与进展 1、始见于《内经》“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内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内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内寒。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得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就是所谓“同病异治”得道理。(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就是颈痈,有得用针灸治疗,有得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得痈肿,宜采纳针刺得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得痈肿,宜采纳砭石泄其血气。这就就是所谓“同病异治”得道理。可以瞧出,《内经》体现了最早得三因制宜法。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同病异治”不仅在以《内经》为代表得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得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得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就是从临床实践得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得证明。这五处就就是人们常说得“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得“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就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得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主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进一步说,大青龙汤证,以发热烦喘为主,治以发汗,散水,清热;小青龙汤证,以寒饮咳喘为主,治以行水,温肺,下气。 这便就是仲景“随证治之”得具体体现。 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得含义 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