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学校要如何提升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效能“双减”政策之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愈发明显。那么,“双减”后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优化日常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基础在于教学常规。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日常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我们从课堂、作业、考试、教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与实践。一、深化课堂,关注个性进展落实“双减”政策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课堂教学管理改革,从单一教学型关系走向多维教育型关系,从单一知识导向走向能力成长导向。(一)思维提升,促进深度学习我们着眼学生思维提升,以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如语文老师蔡欣君在课上提问:“为什么《西游记》中孙悟空要以猴为原型?”以此了解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老师再与学生一起分析孙悟空如何由“猴性”随心所欲的自由,到头戴金箍时有拘束的自由,最后到“佛性”的自觉自由,引导学生挖掘孙悟空成长历程对自己的启迪: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控制自己膨胀的欲望,磨炼意志,修炼心性,从尊重规则下的自由到激发内心自觉,走向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好状态。这样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二)教学生成,改进课堂生态教学生成是彰显课堂生命力的体现,师生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动教学过程。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了徐凝的《庐山瀑布》。老师的本意是想通过对比表现李白诗歌的境界高超,并用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来做印证。但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却认为徐凝的诗歌更好,而且从用字、虚实、境界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是课堂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是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面对新情况,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参加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一下子“活” 了。(三)注重体验,提升教学效能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生活,我们都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真实体验,以此提升教学的实际效能。地理老师刘璨为达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课标要求,组织学生走进北碚缙云山和江津四屏镇开展野外研学活动,在活动中邀请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周宝同教授和植物学专家吕瑜良教授进行指导。一中有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的 5类 25 个课外实践活动基地,引导学生突破教室的局限,走进田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