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说课稿及教案(7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诗歌——观照诗人情感的镜子《望岳》诗歌教学研讨课说课稿“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致的的诗句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所以有人称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诗歌中有真诚、酷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这样看来,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承担着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一、教材解读《望岳》被编排在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拓展诗歌,本单元所选取的文、诗都是与山水有关的,在大自然的景色触动下产生种种感受:被自然陶醉,流连于山水之间;借山水表达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借自然景观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志向……《望岳》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也是与后期成熟诗歌在情感和风格大不相同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概,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理想。 说学情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诗歌就主要是以背诵为主,很少对诗歌进行深化地理解与赏析,当然这与考试的导向是分不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一知半解,是支离破裂的。这与诗歌教学所承载的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设计初衷相去甚远,尤其是面对考试时诗歌赏析题,学生的答题内容往往会是千篇一律,语言干涩乏味,缺乏个性,甚至于对诗歌只作背诵,不作深化探讨,学习过的诗歌间基本不发生联系,知识的纵、横延伸不够,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是停留在浅表层次面上的。二、说课的设计长时间来我一直在诗歌教学时坚持一种习惯,想通过诗歌教学达到知人、知情的目的。即通过一首诗歌学习能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