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区交汇与中国文明起源 随着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化,更重视对文明起源机制的讨论。其中,文化交汇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这主要表现为三大考古文化区系的交汇。三大区的划分是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经济类型和考古文化特征的基本区别方面提出的。这三大区是,以彩陶、尖底瓶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粟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中原文化区;以鼎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东南沿海及南方文化区;以筒形陶罐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东北文化区。这三大区其实包括了中国几乎所有古文化发达地区。从已经建立的考古文化系列看,各大区进展阶段是大体同步的。简言之,都可以距今 5000 年为界,分为相互对应的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形成个性为主频繁交汇的时期,或可称为“仰韶时代”。后一阶段则是在文化交汇进一步进展的条件下实现文化共同体最初形成的时期,即“龙山时代”。5000 年前文化的频繁交汇,主要表现为中原区与东南区的东西交汇和中原区与东北区的南北交汇。这两次交汇的形式和内容各有特点,又具共同性。东西交汇的导向,是先以仰韶文化以彩陶为主的文化因素对东南部大汶口文化等的影响为主,约从距今 5500 年后则以大汶口文化等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为主,后者的标志是首先在豫西地区的仰韶文化中,逐步以东南区特征性文化因素鼎、豆、壶替代了当地仰韶文化的彩陶和尖底瓶等,成为陶器的主要组合。如从中原区与东方区社会进展水平的比较看,大汶口文化在它的早期就已出现规格甚高的墓葬,中晚期时,这种分化进一步进展,并且出现了像大汶口遗址、陵阳河遗址、花厅遗址那样的中心聚落或墓地,特别是大汶口那样的超中心聚落和墓地。而仰韶文化是在其晚期时这类分化有较多显现,如华县泉护村出陶鹰鼎的女性大墓,秦安大地湾遗址“坞壁式”中心聚落和“宫殿式”大房址,而尤以豫西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如出现了郑州西山古城和大河村、王湾那样的中心聚落,表现为社会进展阶段的变革后于东方一步和邻近东南方的豫西地区先于其以西地区。显然,东南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社会进展水平较快较高,是东西方交汇中东对西的影响大于西对东的影响的主要原因。南北交汇也是先以中原区后冈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对东北南部区红山文化的影响为主,约距今 5500 年后,出现南北两种文化的碰撞。前者的证据在于,红山文化早期出现具后冈一期文化特征的“红顶碗”,此后,红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