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在电梯检验中的应用(一)引言安全评价是一个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识别和评价系统、工程存在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两部分。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目的在于识别危险来源;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和衡量来自危险源的危险性和危险程度及应实行的控制措施,以及实行控制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危险性是否可以被接受。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评价是根据政府有关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的,是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的基本要素,也是 HSE 管理体系运转实施的核心和主线。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可以有效地识别出作业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出可靠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某种具备潜在危险的作业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它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 3 个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个具备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 J• •格雷厄姆和 G F• •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 3 个: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2.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L、E、C 三种因素取值及 D 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 1~4。表 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表 2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表 3 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C)表 4 危险性分值(D)(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应用实例电梯是一种特种设备,电梯的检验工作是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作业行为,存在较大的潜在安全隐患。依据《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法律规范》、《电梯安装验收法律规范》,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电梯检验作业进行危险性评价。1.检验项目评价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电梯监督检验规程》规定的检验项目,将作业场所分为机房、轿厢、轿顶、底坑,确定剪切、挤压、坠落、物体打击、被困、火灾和电击等 7 类危险事故为电梯检验中的风险预想事故,检验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出现在岗位上,故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的取值一律取 6,由检验师、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