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 30 年评价问题的若干观点述评 内容提要 怎样理解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国内学界有多种看法。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四位学者的观点,即吴敬琏的改革目标模式论、秦晖的改革返正论、甘阳的改革延续论、胡承槐的社会形态转型论进行述评。关键词 改革目标模式论 改革返正论 改革延续论 社会形态转型论怎样理解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国内学界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较有代表性的有吴敬琏的改革目标模式论、秦晖的改革返正论、甘阳的改革延续论、胡承槐的社会形态转型论。这四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在共同肯定 30 年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亦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概括。本文就此作一述评。一、改革目标模式论吴敬琏先生认为,在我国改革最初几年,是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体制目标。当时上上下下,都认为原来的情况不能继续下去,就用白猫黑猫的逻辑,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有利于恢复经济、进展经济都可以试试。但人们很快意识到,这样零敲碎打还是不行,还是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运转的经济社会体制。于是开始讨论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1980年代中期,占主导地位的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东亚模式,即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讨论中,官方偏爱东亚模式。再一个是美英模式,即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吴敬琏先生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倡美英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学者和官方都共同面对计划经济,他们都反对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使主张英美模式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在市场没有发育起来之前,政府要承担一些调节作用,这样就结成了一个联盟,大家都赞成要搞市场经济,至于政府作用的大小问题,可以存而不论。指导改革的经济思想,从理论的完整性来说是偏向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但具体到政策上,又往往表现为东亚模式即政府主导。东亚模式中,政府的一个重要的作用体现于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出口导向政策,亦可叫做新重商主义政策。这个政策在初始阶段是卓有成效的,但它是不可持续的。吴敬琏先生指出所有推行这个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十年二十年之后都出了大问题。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一直到台湾地区,那故事是一模一样的。当前中国也呈现出了这一问题的某些迹象,有鉴于此,吴敬琏先生提出要破除思想上总是认为东亚模式容易跟社会主义接轨的禁锢,打破东亚模式即政府主导的体制格局。吴敬琏先生认为,要突破政府主导的模式,不仅要靠经济体制改革,也要靠政治体制改革。正如小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