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1 目的为法律规范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保证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制度。2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本采厂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3 职责与分工安全科:负责监督、考核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各部门、班组:根据本制度对责任范围内的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负责。4 内容与要求4.1 安全科对关键设施、重点部位进行挂牌标识。4.2 安全科在关键设施、重点部位结合其性能、用途配置监测、防爆、自动控制等相应安全设施;监督、配合使用部门做好保养、维护工作,确保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处于良好运行状态。4.3 安全设施不准随意毁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拆除的,检修完毕后应立即复原。确保其始终处于监控状态。4.4 当班操作工和班组长要定时巡回检查,不得擅自离岗,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理紧急情况。4.5 安全科要建立关键设施、重点部位档案、台帐和安全检查书面报告制度,每月巡回检查一次,做好相应记录。4.6 各部门应明确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负责人;并对各级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持证上岗。4. 7 对爆破等关键岗位施工要进行专门安全作业设计,或进行安全作业审批,安全作业设计经厂长批准或施工人员取得安全作业证后方可施工作业。4. 8 安全科组织制定重点部位应急预案,每年进行一次演练。5 相关记录《设备巡回检查记录》《安全作业证》关键设施、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二)关键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企业生产设备中的关键设备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假如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停车,使生产线或生产系统停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重点设备(关键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应当不同于一般设备,从操作、监测、备件、维修(机械、电气、仪表、自动控制、水、液压等)各项技术专业,从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维修层到操作层等各个层次相互配合,形成统一协调的系统,使关键设备得到特别的维护,能够安全、可靠长期地运行。1.关键设备的划分关键设备的划分标准,是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设备的价值、设备的精密程度、设备的复杂性,以及有无备用设备等因素来制定。2.关键设备的维护小组关键设备的维护实行专机、专责制,由操作人员、维修人员(钳工、电工、仪表工等)组成现场维护组,根据定人、定点、定内容、定时、定路线、定标准、定记录的标准程序进行。由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监测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维护组,按一定的周期对关键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