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肿大临床思维脾肿大是指平卧位或侧卧位时能触到脾脏的边缘而言,一般说左肋缘下能触到的脾脏已经比正常脾脏增大一倍。轻度脾肿大,肋下虽不能触及但 B 超和 CT 均有助于其大小的确定。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年龄与性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巨细胞包涵体病等好发于青少年;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好发于青年女性。2.家族史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等多自幼年起病常,有家族史。3.是否生活于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及病毒性肝炎流行区,是否有病毒性肝炎密切接触史。4.有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及心衰史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可有脾肿大。5.有无慢性肝炎或其他肝病史早期肝炎可有脾肿大,慢性肝炎、肝硬化出现门脉高压时,脾脏可明显肿大。6.伴随症状(1) 伴发热:感染引起的脾肿大可有特别热型,如伤寒呈稽留热、回归热为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的间歇热、布氏菌病为波状热、急性血吸虫病有间歇热或弛张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呈不规则热或持续低热、疟疾呈间日热或三日热、败血症呈弛张热等。霍奇金病、淋巴瘤、白血病多有不规则热。(2) 伴贫血:见于疟疾、肝硬化、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 伴出血倾向,如皮下出血、鼻出血、齿龈出血等,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4) 伴消化道出血:应考虑肝硬化门脉高压,常因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导致呕血、黑粪。(5) 伴黄疸:常见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也见于溶血性贫血。(二)体格检查重点1.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伴全身淋巴结肿大者,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2.皮肤表现 皮肤色素沉着,常提示肝硬化或血色病;毛细血管扩张或蜘蛛痣,应考虑肝硬化;皮肤瘀点,见于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3. 有无贫血表现 脾肿大伴贫血,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瘢、恶性组织细胞病。4.有无心瓣膜杂音 特别是杂音强弱性质有改变者,应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5.有 无 肝 肿 大 ( 参 见 上 篇 第 二 章 第 十 五 节 “ 肝 肿大”)。6.脾肿大的情况 包括大小、质地、触叩痛、切迹、表面是否光滑及有无摩擦音等。脾肿大的程度分为轻、中、高三度:轻度:深吸气时脾下缘在左肋下 2〜3cm;中度:脾下缘可超出肋缘下 3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