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一、背景综观近年初中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学生视历史课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在语数外理化学科的重压下,更是不同意多花一点时间在历史上。更有的认为历史只代表过去,与现实生活实际似乎帮助不大, 因而对历史兴趣索然。为应付考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多时候仍然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成了主要学习任务。历史课无法达到它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它的德育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随着参加式教学的开展,历史课程教学任务与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这对满足于或被动处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历史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功能,照本宣科已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参加式教学为突破口来彰显历史课魅力,激活历史课堂,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仔细审视历史课的特点:它看似脱离现实生活实际,但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应该能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九年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意识,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来实施参加式教学应会有成效。为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接受参加式教学,我在备课时不但备教材还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备学生,以教材知识结构和学情作为重要依据。二、案例教学内容:九年级《世界历史》中《日本与西欧经济的进展》。分析:本课重点讲述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进展,这对我国经济进展具有借鉴意义,学生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很有兴趣。我针对教材编排的内容及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形势,让历史与现实来一次碰撞,使学生能从中学有所悟,从而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案例描述:片段一:(课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四组,各组有不同的学习任务。给一周时间要求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与本课相关图片、资料,四天后组员之间就搜集资料等进行沟通,并予以有效指导。目的是准备在课堂中有效沟通,参加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时该资料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片段二:(课中)课堂上,我按组组织学生就如下主要问题展开参加式学习:(一)日本经济进展的原因及对日本民族的认识;(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进展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