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票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作者:杨波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5 年第 18 期 摘要:随着商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发票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发票的各种信息量也成信增加。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发票管理系统来提高发票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系统,可能做到信息的法律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管理系统;数据库;网络 发票业务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发票的真伪信息、发票的销售信息两大类。其中真伪信息的数据为增长比较迅速的动态数据,发票的销售信息为增长比较缓慢的静态数据。 根据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数据传输的瓶颈主要来自于广域网。 广域网间信息流量:根据实际中同时并发基础数据、传输公文、邮件、FAX 等信息的应用情况,及传输信息的内容、格式、大小来计算远程网络间的信息流量和带宽。根据数据传输量峰值计算: 用户数 1000 x 在线用户率 0.85 x 传输信息用户率 0.5 x 单位时间信息包大小 5K =2125K(2兆)。 结构化数据一般都是通过关系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在讨论其逻辑分布策略时,主要是考虑需要设置哪些主要的数据库,以及数据在这些主要的数据库内部的分布。结合前面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有奖发票管理系统是所有数据量最大、数据间关系也是最复杂的。 因为发票管理系统采纳的是在地市级实现数据集中的模式。通过对上面的图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A 类数据数据量很小,变动也少,因此,此类数据也适合集中存放并永久保存在生产数据库中。考虑到此类数据需要频繁读取,因此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刷新机制,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B 类数据基本上都是与纳税人相关的数据,虽然数据量大,但变化却不大,因此,建议将此类数据完全集中存放并永久保存在生产数据库中。 C 类数据主要是各种发票查询、兑付数据,数据量非常大,并且随时间迅速增长,考虑到性能问题,即使是对于其中同一类的数据,我们也有必要根据一定的数据分布策略将其分布到不同的数据表中。 D 类数据的数据量不大,可以集中永久存放在生产数据库中。 根据数据逐级集中的策略,各个地市首先集中所属的各区县的数据,然后再把数据集中到省局。这种处理办法会造成数据量的急剧膨胀,地市适合省局一级的主机系统将面临巨大的考验,传统的方式难以解决此问题。解决主机压力的有效办法是采纳机群技术。 1 机群并行系统 机群并行计算机系统就是把一群计算机(例如工作站、PC 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