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荪甫与赵伯韬(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在八、九十年代如何看待吴荪甫与赵伯韬一、吴荪甫 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初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吴荪甫的思想性格是复杂而矛盾的。吴荪甫形象生动地概括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共同的命运,他们无力战胜外资的压迫,只能走上破产的道路。吴荪甫的破产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那段历史的悲剧。吴荪甫假如不是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是有这种扼杀新生力量的环境、制度,他一定会很有建树的。从他的性格特征及自身经历就可以看出。他具有游历欧美的经历,掌握了一套管理工厂的本领,又拥有雄厚的实力,是个有才能、有魄力、足智多谋、刚愎自信、有所作为的民族工业资本家。他信心十足地要进展民族工业,在家乡双桥镇他经营几种企业,想在那里建筑起“双桥王国”。 在新时期的中国,他也必将开创自己的事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管理办法,收拢各式各样的人才,为他的企业进展奠定基础,拥有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一步一步使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强。他看不起那些没有作为的资本家,“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对这种“半死不活”的企业,他“常常打算毫无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他不比那些在经济上软弱的中小企业家,他怀有进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而又不缺乏实力,因而他有勇气,敢于同帝国主义及其扶植的买办资本家进行较量。新时期里,他的勇气和实力,也将引导他面对更加凶险的商业挑战,敢于和他人竞争,敢于挑战新的进展机遇。大力扩大自己的企业,不仅是使自己变成了百万富翁,还想直接打击外国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吞并那些没有实力的而将破产的中小企业,把他们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外国工业在中国无法立足,对于中国工业更是一种支持。吴荪甫是个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实业家。他这种站在民族工业的立场上,敌视外国资本对中国侵略的精神,无可怀疑地是国家资一种可贵的民族意识,应得到肯定。在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不正是需要吴荪甫这样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实人吗?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远大目标的人物,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怎能不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呢?而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百废待新,政府为各行业制造有利的进展机会,也为吴荪甫的事业进展提供了一个优渥的环境。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吴荪甫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