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和吴荪甫的民族资本家形象比较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帝国主义资本的入侵,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困境。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描写民族资本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曹禺的《雷雨》和茅盾的《子夜》就都涉及了这样一个主题。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大致相同,所处的社会背景环境近乎一样,但周朴园和吴荪甫这两个形象却是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于表现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鞭挞,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对于民族资本家的同情。这两部伟大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关键字:周朴园,吴荪甫,三十年代,民族资本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逐渐蔓延,为了转嫁危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将大量剩余商品在中国进行大肆的倾销,这使得在一战期间严重依赖外国市场发展的民族工业原料价格高涨,产品出现滞销;同时,帝国主义资本的大规模入侵还造成了民族工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少数财阀垄断经济命脉,交易市场空前繁荣,“官僚、地主、失败后的工业家,都将他们积累的资本来开银行,办交易所,造成了金融资本的堡垒(财阀)”。在中国国内,国共合作破裂,中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在资本上远胜于从前,随着封建势力的衰落,它作为一股独特的阶级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内忧外患的无奈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走向畸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涉及民族资本家主题的优秀作品,许多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一群体的看法,引起了国人的深思。《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封建大家族的家长、新兴资本家,年轻时他曾与鲁侍萍相恋,却因为家庭原因将其抛弃,通过对工人的剥削和草菅人命他大发横财,不想自己的儿子周冲和后母蘩漪以及自己的妹妹鲁四凤之间发生了乱伦的感情,最终造成了一出悲剧。《子夜》中的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通过压榨工人、大肆吞并小厂成为了“机械工业时代的骑士和王子”,最终却在与有帝国主义背景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法中“败走牯岭”。这两部作品创作时间大致相同,有着一样的社会背景,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先生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到:“提到《子夜》,我应当补充一句,就是两者具有同样伟大的性质,《子夜》之于小说,《雷雨》之于戏剧,有若干相同之点,二者故事虽说不大相同。”周朴园和吴荪甫这两个人物有着众多的相同之处,然而通过比较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作家在创作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的差别。一、鲜明的阶级性和反动性周朴园和吴荪甫最大的相同点就在于二人身上同样鲜明的阶级性和反动性。“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反抗。”面对帝国主义资本的入侵,许多民族资本家选择了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以换取利润,从而谋求生存。周朴园生于封建大家庭中,虽然接受的资产阶级新式教育,但其骨子里却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使他养成了冷酷、专制的性格。从德国留学回来后,周开矿办厂,兴办实业大获成功。可真正让他发家的却是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他在矿上压榨工人叫他们生不如死,工人爆发罢工运动后,他买通警察,开枪打死了几十名工人,又通过收买工人代表分化工人的方法平息了罢工……正是这样的草菅人命,才有了他的发家致富。周朴园打死了几十名工人后还要将工人代表鲁大海开除,面对儿子的质疑,他却是不以为意,认为儿子很可笑。其实在他的思想里已1经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区分开来,认为这样的剥削理所应当。从德国留学归来后,吴荪甫的“很有经验而严密的管理”为他的工厂带来了利润,但真正使他成为“机械工业时代的骑士和王子”的,是他对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残忍的蚕食与吞并。通过牵头成立益中公司,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在帝国主义资本压迫下经营困难的小厂;为了将朱吟秋的长据为己有,吴故意押给朱十五万元逼其以厂中干茧作抵押,再迫使其破产;为了镇压工人罢工运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