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6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重新整合课堂的内容,与此同时,在综合活动中,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学生能够得到整体进展。“活动”是综合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调查、做”等活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进展实际操作能力、体验生活、学习知识等。 现今老师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改进学生的外显活动方式,从而忽略了提高内隐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综合性学习水平较低。活动主体只是形式上是学生,而实际中往往制约着学生的活动。例如,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访问、调查等活动形式,但缺忽略了指导活动的方法、方式;或者是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形式、数量等,而往往忽略了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活动的知识含量等,很少给学生提供讨论的舞台。学生的活动成果多以纸制文本的形式展示,要么是一篇作文,要么是一些搜集的资料,有的资料只是从网上下载下来,未经过任何的加工。 要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活动中注重培荞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成长。 1 思维成长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课堂的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由《课标》知,小学的第一个学段,即小学 1~2 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二个学段,即小学 3~4 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能够提出与生活和学习相关的问题,这是对提出“问题”的进一步加强。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形成问题意识,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思维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相应的就有一个问题: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时,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开发存在于生活中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热情。当主题活动确定之后,老师应该鼓舞学生提出关于这个主题的各种问题,并且师生一起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春联》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诵读春联、知晓春联、积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