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1.城市是怎么形成的?(1)最早因商品交换产生。随着商人的出现,交换场所由临时地点改为固定的市。(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和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城市。(3)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出现了城市。2.城市进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各阶段主要产业 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进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讨论与技术开发等。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概念(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2)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3)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4)再城镇化:即"二次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进展到一定水平常,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进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进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4.城镇人口 【名词解释】城镇人口是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三部分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5.诺瑟姆曲线 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 S 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