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一)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引入数学概念:有效的数学概念引入途径是同学理解概念、熟练应用概念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量采纳生动形象的形式引入数学概念,比如,利用图表、几何模型或者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模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比如设置情境问题让同学对从图标、几何模型中观察到的数学信息或数学现象产生好奇欲望,让同学主动参加到对数学概念的思索与讨论中。这样一来,就有助于同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为同学讲解三角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准备几个大小不一样的、颜色不同的三角形模型,让同学观察并说出这些模型的相同之处:都有三条边、三个角,而且这三条边长短不同但首尾相连,然后让同学回忆一下他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同学回答"三角尺'"三脚架'"路标'"三明治'通过这样对三角形模型的观察和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有助于同学在脑海中对三角形形成深化印象。 (二)要加深同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在同学了解了相关的数学概念之后,老师要趁热打铁,及时通过反复的习题训练加强同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习题的〔制定〕形式要多样化,而且要以体现概念中隐藏的数学规律和内在联系为考查目标。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几何概念之后,老师可以这样制定题目:请问下面哪三条线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A 2m B 3m C 4m D 5m 显然只有 B、C、D 符合要求,因为无论是3+4(5)还是 3+5(4)还是 4+5(3)都大于剩下的一边,而 2+3=5,因此 A 是不符合要求的。通过反复学习类似的题目,就很利于强化同学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的理解记忆。 (三)具体情境中加强同学对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老师进行概念教学的教学目标一是为了让同学理解并记住数学概念,二是让同学学会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老师要结合同学的生活经历和已学知识来加强同学对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让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观察到数学概念的形成缘由和具体表现过程,以此来帮助同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 参加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使同学乐于主动参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同学思维进展水平的最近进展区,同学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同学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同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