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化数学课堂操作简单有用,富有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老师〕要向同学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如何恰如其分地体现这一教学理念?能否说数学课堂中老师提供的数学活动越多越好呢?是不是只要老师让同学参加活动就一定有效呢?《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教材通过摸球实验来让同学体验和熟悉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是这个实验是直接提供给同学的,同学只是被动地按要求去操作,而不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缩小了同学思索的空间,淡化了思索力度。而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以引导同学〔制定〕实验为主线,让同学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思索,在思索中达成对知识的理解。 先出示一个装有红球和黄球的不透明袋子,让几个同学从中摸球,依据摸球的结果,发现摸到红球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老师就让同学说明这是什么道理,当同学推测到袋子中装的红球个数比黄球个数多时,老师就打开袋子验证。在此基础上,老师设疑让同学讨论"怎样才能使红球和黄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在同学沟通汇报后,老师引导得出:要使红球和黄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袋子中红球的个数要与黄球的个数一样多;(2)摸的次数尽可能多。然后,依据同学的回答适当统一看法:袋子中放 3 个红球,3 个黄球;一共摸 40 次。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则不然。这位老师在引导同学制定实验的过程中,既做到了让同学"知其然',又做到了让同学"知其所以然',活动形式新颖但不花哨,而且有探究性,达到了"简约而有效'。 教学环节简约,环环相扣 新课程标准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环节编排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教者只有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化的钻研领悟,与编者进行心灵沟通,才能产生对教材独特而深化的理解。也才敢于独具匠心地对教材进行取舍,追求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简约高效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编排特点,就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精心制定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应该精心制定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环节的最正确组合,全面协调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教学环节在课堂中的最正确组合,尽量避开教学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和无效劳作,优化课堂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