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大音希声”的再认识

对“大音希声”的再认识_第1页
1/20
对“大音希声”的再认识_第2页
2/20
对“大音希声”的再认识_第3页
3/20
对“大音希声”的再认识 内容摘要:在《老子》八十一章内容中,涉及音乐的只有四章。其中直接论述音乐的,仅有“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这二十字,“大音希声”一命题可以看作《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文章采纳道教教育无痕的虚无方式,力图透过美学范畴求证音乐教育最佳境界——大刀无痕。现将众多学派对它的解释总结为音乐命题、哲学命题和音乐美学命题三类,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大音希声 老子 稀声 望声 无声 一、作为音乐本体命题的“大音希声” 在这里,“大音希声”被理解为对一种具体音乐特点的描述,而这种音乐特点又随着对该词的不同理解产生了多种样式: 1.“希声”为“稀声” 李槐子根据《道德经》中“希”的解释为“稀”,又以《乐记》中“大乐必易”的解释为佐证,认为“大音希声”也可以相同性质理解,意为“与天地同和的音乐,是旋律简单的音乐”。[1]这一解释有其合理之处,《老子》中多处出现“希”字,如“希言自然”“天下希能及之”“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等,全都解释为“稀少”之义。但是,假如这样解释“大音希声”,实际是肯定了“有声之乐”,与《老子》同时认为的“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听之不闻名曰希”相冲突,无法自圆其说。 2.“希声”为“无声”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无声”具有时间上的限定条件,是有声音乐中的短暂停顿,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持这一观点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便说:“‘大音希声’……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聆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交织辅佐,相宣互衬……寂之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是以有绝响阒响之静,亦有蕴响酝响之静,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乐止响息之时太久,则静之与声若长别久暌,疏阔遗忘,不复相关交接。《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上文亦曰‘声暂歇’,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到,钱钟书认为的“希声”是有限制的无声,是“此时”无声,这种恰到好处的“希声”才能胜过“有声”,称为“大音”。 针对这一观点,蔡仲德先生曾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加以反驳,蔡先生认为,假如照钱钟书所理解,这种“无声”实际还是存在于“有声”之中,乃人为造成,这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有声”,这种解释一方面与《老子》思想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对“大音希声”的再认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