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的当下性和理论的原创性——当代文化理论建构的思考 【内容提要】当下中国的文化理论界,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未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阐释范式。学界或者紧跟西方文化思潮,以流行的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问题,导致讨论理论与对象的错位;或者与之相对,试图以本土化建设抵抗西方“影响的焦虑”,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土范围内的保守性与文化自恋情结,仍未能走出西方的理论陷阱。基于此,我们必须摆脱理论上的“自我殖民”,超越传统/现代、中/西、本土化/全球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从与当下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着手,把文化建设的重心深植于当下生活的土壤与生命体验的本相,建构契合当下现实问题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理论缺少“元话语”的局面。【摘 要 题】理论视野【关 键 词】文化理论/建构/当下性/原创性【正 文】 一 对于中国的当下文化语境,常常见到以“全球化”或者“多元化”加以概括者,假如浅尝辄止,那么这其实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说法,因为同样是“多元”,有有序的多元化,也有无序的多元化,有可以整合的多元化,也有一盘散沙般缺乏凝聚力的多元化。而同样是全球化,有主动的全球化,也有被迫的全球化,更有欲迎还拒的全球化,而且全球化本身便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本土文化,就可以在那里看到什么样的全球文化”。[1] 事实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中西文化碰撞之后,当下文化语境非但未能达到一种堪称为多元有序的状态,反而日见纷繁杂乱、断裂无序,更重要的是,文化理论界不但未能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汇中摸索出一条阐释文化现象的有效的范式,反而越来越显苍白和失语,更遑论真正中国化和现代化的体系建构。 也许我们首先想到这样的疑问: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实践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当下的文化理论和文化讨论出了问题?是当下的文化现象的确令人眼花缭乱以致难以言说,还是讨论界本身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讨论者对此多将问题归咎于前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理论建构和思想方法的问题。进言之,这又造成两种令人郁闷的局面,一种情况是从现象到现象,无意或无力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仅作感性的价值推断,缺乏高度理性的把握。另一种情况则表现为: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现实世界,层出不穷的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知识界并不缺乏足够多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模式,讨论者也在纷纷尝试各种理论原则,但是这些或中或西的理论资源并不能有效地对文化现象及历史实践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