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探讨近几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山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交通,“村村通”公路的迅猛进展,使农村交通情况发生了巨变,农民群众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小汽车成为农民群众代步和生产、生活工具。发达的交通路网及现代机械化的交通方式,在给农民群众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农村交通事故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笔者就阳城县山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化调研,形成一些粗浅的思考与探究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山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和现状 1、农村道路危险路段多,整改难度大。阳城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有 3000 余公里的 2 条省道、1 条市道和多条县乡、乡村公路,70%以上依山傍河而建,尤其是南部山区道路,路面狭窄,弯道多、道路垂直落差大。一旦发生事故,轻则车损人伤,重则车毁人亡。由于资金等问题的限制,这些道路安全防护措施仍然大大滞后于道路通行的需求。 2、农村机动车保有量大,管理难度大。近几年以来,阳城县农村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增幅 20%的速度逐年增加,尤其是去年“汽车下乡”政策的出台,为群众购买机动车提供了便利和平台,半年时间新增上户车辆 3000 余辆。目前,全县在册机动车 6 万余辆。农村机动车管理存在难题。第一个是机动车安全性能差。农村群众为图方便、省钱,购买价格低廉车和二手车以及使用脱检及报废车辆;第二个是无牌无证现象较多。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上牌办证积极性、兴趣不高,驾驶技术差;三是农村公共交通进展缓慢,群众代步和生产、生活工具依靠正三轮、农用运输车、摩托车等。尤其是山区撤乡并镇、寄宿制学校的推行,每到周末或开学、放学时期,农村家长大都使用农用运输车、摩托车接送学生,安全隐患极大。 3、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守法意识差。农村群众接受交通安全宣贯教育面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酒后驾车、无证开车、无牌行驶、农用车、摩托车违章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4、农村公路网资金不足,安全设施不完善。南部山区不发达乡镇由于资金因素的制约,农村道路建成后相应的交通安全标志、警示符号、基本的交通安全设施不具备便投入使用,“村村通”公路实际上成了“赤膊路”。由于道路硬化了,导致车的速度加快,驾驶员麻痹大意,安全隐患也就相应增加了。5、“村村通”公路存在等级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