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垦学校幸福教育讲座资料解读“幸福教育” 探知幸福真谛,是为获得真正的幸福。 践行幸福教育,是为收获教育的幸福。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都在寻找幸福的生活﹑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幸福缺乏足够的认识是最根本的原因。人们生活之不幸往往是由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伦理观和错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在我们今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使人能够产生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然而由于一些人缺乏正确的幸福观,缺乏感受幸福的品质 ,缺乏感知和制造幸福的能力,以至丧失了那些原来可以获得幸福的条件和机遇 。由此可见,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培育感知幸福和制造幸福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应担此重任 。 一.感知幸福涵义 究竟什么是幸福?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现将一些典型说法归类介绍,以便读者从中领悟其内涵。 1、物质说 “幸福是指心情舒服的境遇和生活。” ——源自《辞海》 在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中,赞同这一说法的人相当普遍,这种认为幸福是一种实在的生活境遇的说法,其合理因素在于揭示出物质生活是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 2、精神说 所谓幸福,就是人们在制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即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产生的愉悦的状态。 ——源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这种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和体验的说法,其实质在于强调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3、能力说 “幸福是一种生活是更好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制造幸福的能力是构建人生幸福的支柱。” ——源引刘次林《幸福教育的建构》 这一观点指明幸福具有可塑性,幸福能力是需要培育的。同时也指出幸福是向往与制造的有机结合。 4、境界说 幸福是一种基于他人的欢乐和愉悦之上的体验,能产生于人分享的欲望并一直印在自我陶醉的回忆中 。 这一说法揭示出幸福具有社会属性,幸福是建立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基础上,幸福着他人的幸福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5、人性说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人生幸福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充分的描绘。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道德)幸福在完整的幸福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源引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家(美国)马斯洛《人类动机论》 这一观点亲近“人性”,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