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25 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T0:I47・101)。经 导 管 心 内 电 生 理 检 查 及 消 融 治 疗 ( 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9 年)、《2025 年 ACC/AHA/HRS 成人室 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HRS , 2025, 13 卷(4)]等国内外 治疗指南。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 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 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此类心 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 1〜250 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 电图 P波形态多变。(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 疲乏及晕厥等。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局 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呈短 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假如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 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局 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 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 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 RP’。PR 间期的 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 则可以排除 AVRT。(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 P 波形态,可以 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P 波在 I 和 AVL 导联呈负相,或 V1 导 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此外,下壁导联 P 波呈负 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 P 波呈正相,提示激 动由上向下传导。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 P 波形态可以与窦性心律的 P 波形态相似。然而前者的 P 波 在 V1 导联多呈正相。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2.折返性房速:其机制是绕固定解剖障碍或功能性障碍 区的折返。原发性的折返性房速多见于老年患者且多发于右 房,心脏外科术后以及心房颤抖消融术后容易产生折返性房 速,其频率多在 180〜250 次/分,房室传导以 2 : 1 多见但 也可以出现 1 : 1 传导,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 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 P 波与窦性心律者形态不同,多数情 况下心房激动连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