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足 口 病 诊 疗 指 南 ( 2025 年版 )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5 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 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 万之间。为进一步法律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动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 《 手 足 口 病 诊 疗 指 南 ( 2025 版 ) 》 和 《 肠 道 病 毒 71 型(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 病 毒 引 起 , 主 要 致 病 血 清 型 包 括 柯 萨 奇 病 毒(Coxsackievirus,CV)A 组4 ~7 、9 、10、16型和B 组1 ~3 、5 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 )等,其中以CV-A16 和EV-A71 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 EV-A71 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 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 5 岁以下儿童为主。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 和CV-A16 的主要病毒受体为 人 类 清 道 夫 受 体 B2 (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 , SCARB2 ) 和 P选 择 素 糖 蛋 白 配 体 -1 ( 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 )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