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背后的矛盾【摘要】 根据我国政府行政开支过高的结论,社会各界将原因归根为行政规模膨胀,于是以简政、减员达到缩减规模、减少开支的目的。现实中,国定贫困县政府行政暴露出一是内部的相互矛盾,即一面是行政力量薄弱,一面是“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二是与外部的矛盾,即新经济环境下国定贫困县整体行政力量的单薄与简政、减员措施存在的尖锐矛盾,导致县级政府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作者以青海省国定贫困县为例,对政府行政现状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原因,正确认识实际矛盾,从而实行有效措施,达到高效行政的目的。 【关键词】 青海;国定贫困县;政府行政成本 针对政府行政成本高的定论,来通过缩小政府行政规模的办法,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对国定贫困县或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值得商榷的。像青海等进展滞后的省份,由于进展生产力的水平不平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特别地理特点带来的国定贫困县凸显的民族问题,对政策的需求自然不同。实际操作中,反映出对政策的执行不力,暴露出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与现实需求的矛盾。所以,简政、减员,减少行政投入,完全通过市场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值得探究。 一、青海省国定贫困县政府行政成本面临的困境 青海省国定贫困县行政软环境的现状 1. 青海省国定贫困县政府行政重点是贫困问题,更是少数民族问题。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由于受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很深的省份。 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14 个国定贫困县中,有 7 个县贫困人口占全县农牧民人口 36%以上,其中杂多县、囊谦县、达日县分别达到%、%、%,皆属少数民族地区。 贫困问题是少数民族的普遍问题。14个国定贫困县中,4 个是民族自治县,8 个是民族自治州所属县,其余 2 县中,有 6 个是民族乡;38 个省定贫困乡中,12 个是民族乡,14 个是自治州、县所属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所占比重高达%。 自然环境恶劣,公共产品水平极其低下。 债务负担沉重。国定贫困县,债务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行政运行风险难以预测。配套资金加大了财政负担,无财力保障。 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进展不足。国定贫困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产出所占比重低下,经济进展实力薄弱。 青海省国定贫困县政府行政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贫困问题,也是少数民族的普遍问题。青海省国定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