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目标 学习起点 学习资源 【论文摘要】“教学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密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出确切、具有可操作性和弹性的三维目标;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搞清学生的内在特点,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沟通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更要制造性地开发家庭、媒体中新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提出课堂教学的一般活动模式:“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预设多种可能:突出“引导”,提倡“网络型”的过程设计,采纳“递进生成型”的目标确定。 课程改革至今,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课堂实效性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老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另外,课堂中老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导致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老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在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有以下一些具体体会。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的教材观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进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预定学习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进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要结合学习内容,把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也就是设计出来的目标不仅确切、具有操作性,而且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当然目标的预设还必须具有弹性,以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出现非预期学习目标时能及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