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应依据教学目标作一番仔细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特别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把教学目标作为讲课、听课、评课的重要标准,这在全体〔老师〕中也早已形成共识。也正因为如此,有的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过多依赖于教参、考试、课本的内容,而对教学对象、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方式、方法合计得较少。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不免大而空,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杂,或目标与内容脱节。 一个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施行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假如同学经过学习后反馈优良,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制定符合同学的学情,是有效的。而上述教学目标中,"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热情'等实际上都难以检测。再说通过一节数学课就要达到这个目标。似乎也有点牵强。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没有都一样。事实上通过目标检测,也给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假如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制定相去甚远,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制定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善。通过制定――实施――反馈――反思――再制定不断地循环操练。那么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合理指导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在日常的备课检查中,发现很多老师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很粗略,关于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几乎都只是照搬教参,一步到位。事实上,教参中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诠释,只是编者的看法,仅仅是我们的教学参照。因为编者并不了解我们的同学。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学只能是空对空,也就谈不上效果了。 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这一节课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因此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不再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是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同学必定要在元认知的基础上经历探究――感受――获得――运用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应该将这一目标分解为可检测、可操作的几个小的目标,通过这一分解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更具层次感。这样有层次感的目标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