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提问学生问题的技巧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因此,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有抓住题目的变通处,在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设问,才能培育同学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圆的面积'教学开始的时候,笔者是这样〔制定〕提问的:"圆的面积能用单位面积直接去量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换方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吗?'问题提出,同学立即陷入疑惑中,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一种向往,为主动讨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讨论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依据同学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开过于简单,假设一味地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索价值的问题,同学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能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同学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学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同学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同学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同学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同学唾手可得,应该让同学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同学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作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之后老师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同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同学的学习和改善老师的教学。以激励为出发点的评价行为,是同学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有时迟来的祝福是最可贵的,有时晚来的表扬更给力。我们知道,在数学课中,对同学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定,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同学制造性思维的进展;有时富有制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期。 老师应合理利用同学的期待心理,不应马上评价同学,不应马上做出"冲动的理答',这就要求老师灵活运用"延迟评价'的方式,正如布鲁纳所说:"延时评价可以使同学发现问题,产生制造性的见解。'是的,"延迟评价'可以留给同学思索、探究、暴露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常常能产生更多出色的问题,引发更多的革新性思维。 2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设问要有思索性 老师设问要放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