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法讲座•行政复议法概述•行政复议程序•行政复议证据规则•行政复议法律关系•行政复议实践问题探讨•行政复议法修订与完善建议目录contents行政复议法概述01定义行政复议法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该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作用行政复议法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通过行政复议程序,可以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制统一。定义与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争议日益增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必要制定行政复议法。立法背景行政复议法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完善我国行政救济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意义立法背景及意义适用范围行政复议法适用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对象行政复议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人可以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申请人则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适用范围和对象行政复议程序02申请条件申请人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事项必须属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申请时间必须在法定申请期限内。申请方式申请人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受理行政复议机构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与受理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查,并重点审查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所依据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审查内容审查方式复议决定审查与决定执行与监督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执行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同时,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监督行政复议证据规则03包括公文、合同、凭证等,应提供原件或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应提供原物,确实无法提供的,可以提供照片、录像等替代品。包括录音、录像等,应提供原始载体或经核对无误的复制件。030201证据种类及要求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证据种类及要求证人应亲自到场作证,提供真实、准确的证言。由具备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对专门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当事人应如实陈述事实,配合案件调查。应详细记录现场情况,由勘验人员、当事人等签字确认。申请人应对其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被申请人应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证据和依据。证据应真实、合法、与案件有关联性,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