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教育的三重意蕴文学经典是历经时间检验、具有典范意义和权威价值的人类精神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情感态度和精神品行的审美表达,也是构筑民族精神血脉和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进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深刻阐释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制造性地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进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讲话》高屋建瓴、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列举了 20 多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提到了 110 多位中外文艺名家,鞭辟入里地论述了文学经典的历史意义,明确指出了加强文学经典教育和传承对于繁荣进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多重价值,为文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文学教育和讨论的宽阔高校老师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加强文学经典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学经典作为人类各时期文学成就和文明符号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学经典对于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学经典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艺术性和审美化的制造,集中表现了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道德理想和人生态度,成为维系民族内部成员集体记忆的情感纽带;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制造,其中呈现的美学风格和艺术魅力也成为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徽章和文化标志,是最易辨识的文化品牌。诚如李白诗云:“干戈不动远人服,一纸贤于百万师”,正是由于文学经典拥有巨大的价值主导力、文化吸引力和审美感召力,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将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学经典作为构建民族价值认同、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话》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载体之一,就是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日,产生的灿若群星的经典著作。这些文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饱含了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