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用为方剂分类法。11、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进展。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16、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指采纳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17、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