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与战时财政动员(一)(1)【摘要】发生在公元 1940 年代后半期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是 中国 共产党为取得战争必需的资源而实行的一种战时财政的动员手段。内战初期处于明显战略劣势的中国共产党利用它的 政治 资源和群众动员能力,将土地改革确定为解放区财政 经济 工作的中心任务,阶级斗争 理论 被有机地融进战时财政动员的操作框架之中,使得中国共产党迅速地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和战略优势。在土地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 农村 基层权力结构的调整和整顿乡村财政,把财政征收体制延伸到每个村庄,建立了以军事财政动员为基本特征的农村基层权力结构,充分动员农民群众参加和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由此获得了空前雄厚的资源基础。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巨大能量的源泉,使它仅用了极为短暂的时间即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性因素。【关键词】土地改革;战时财政动员;整顿乡村财政【正文】 土地革命,一向被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抗战后1946—1948 年这段时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历来被视为一个乡村革命的 历史 叙事,但以往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述,大多是中共党史语境内的 讨论 ,基本上着眼于阐述土地改革的意义、前期土改政策“左”倾的原因,对土改后期的“纠偏”强调的比较多,而对于土地改革运动背后隐含的真实动因则很少触及。总体而言,这段历史至今还是学界较少关注的一个领域,这场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社会 结构的革命的起因、它的真实意义与价值还没有被很好地揭示出来。假如实事求是地考察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土地改革并不是一项纯粹意义上的土地政策,也不完全是中国共产党与解放区农民群众之间一种简单的“给与”与“支持”的交换关系,而是中国共产党为获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而实行的一种“社会动员的手段”。我注意到,随着战事的规模和烈度急剧扩大,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人力、物力需要日益急迫,这种战争动员手段的财政意义越来越突出,因此,我试图将上述观点再推动一步,即土改实际上是一种战时财政动员手段,而且这种动员是通过两个战略步骤加以实施的:第一步,中国共产党利用其强大的政治资源和群众动员能力,将土地改革确定为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阶级斗争理论被有机地融进战时财政动员的操作框架之中,将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解放战争融合在一起,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