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之“文化苦旅”日本 3.11 福岛核事故已发生半年了,但对我们核电行业冲击的余波久久不能平息。宏观来说世界核电的复苏或许放慢了脚步,从笔者一个核电业内员工的角度看,核安全文化的关注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而核电业内依旧要坚守着核安全文化之旅,任重而道远。 回想 1979 年三哩岛核事故导致近 2/3 堆芯融化,其发生在该机组首次临界后正好一周年就被迫永久关闭,直接导致了公众对核电的恐惧、担忧和不信任的增加,震惊了整个美国,并使美国的核工业遭受了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此后 30 多年里美国政府没有批准新建一座核电站。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 13 万人紧急大撤离,迁移重灾区居民 27 万人,受害人总计 900 万,不仅给前苏联造成灾难性后果,还造成世界范围以内的核恐慌,使得全球反核运动达到高潮,世界核电事业的进展因此遭受重创,但也使核安全文化讨论得到重中之重的探讨。 就今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且不说技术上缺乏其对超设计基准事故的保护不足,事故处理缺乏保守原则,未能有效妥善处理事故。本文仅从核安全文化角度借鉴下核事故中的经验和不足,加深核电从业者、公众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 出了事故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亡羊而补牢”,关键在补牢,只有及时修正、补救,其余的羊才能安然无恙。易经说“无咎者,善补过也”。任何技术的成熟与进步都是慢慢改善的过程,小到一只灯泡,大至火车、航天飞机、重大工程包括核电站。出了事故,尤其是外部的经验,探讨原因,吸取其教训,引以为戒,类似的事情不再次发生就是好事,所以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加重核安全文化的切实构建,因为核安全文化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完善的过程,出的事故越多,重视、认识越丰富,对预防新事故的发生就越有好处,我们从不能满足、有所懈怠,所以核安全文化的建设永远属于精神上的“苦行”。 “核安全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安全思维”,体现组织全体成员对核安全的尊重。INSAG(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报告中定义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中企业的质量文化、企业文化相互联系,互相渗透,都是企业生存和进展的保证。对内,它维系和激励,使每一位员工都为同一个目标而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对外,它与效益和质量等一起构筑信誉和品牌。从公司的角度来说,企业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