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旋喷桩施工在隧道塌方治理中的应用在隧道施工塌方治理中,由于围岩地质的特别性,无法采纳常规支护治理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从而快速的通过塌方段。本文结合包西铁路新九燕山隧道一大型塌方段的综合治理,阐述了在饱水粘土层塌方体中,综合各种治理措施,重点阐述了水平旋喷高压劈裂注浆的加固机理、和施工作用,为类似的工程加固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包西通道新九燕山隧道位于包西线延安至甘泉北区间,起迄里程为 DK514+049~DK523+402,全长 9353m。隧道正洞 DK520+150~DK521+115 段为Ⅳ围岩深埋地段,洞身位于页岩夹砂岩层中,浅灰~灰绿等色,砂岩薄层~中厚层状,泥质胶结,局部夹炭质页岩,层理发育,节理较发育,岩体软硬不均,相对破裂,风化差异大,○Ⅳ级软石,风化层厚 2~5m,局部达 20m。隧道正洞上半断面开挖支护至 DK520+601 时,正洞上半断面DK520+565~DK520+601 段发生塌方,塌体出露围岩岩性为强风化页岩,开挖中可见岩体间为黄色泥膜、硬塑,塌方首先从拱部开始,延伸至拱部约 120°范围,经钻探量测,塌方体长 30~36m,塌方量超过3000 立方米。塌方原因分析:隧道拱顶距土石分界面较近,垂直距离为 12~13m,且顶部岩体节理发育,完整性差;土石分界面附近有上层滞水,该层滞水对拱部围岩压力较大;下部隧道开挖后拱部围岩收敛变形,导致岩体节理张开,上部滞水下渗,对围岩产生较大压力后在开挖爆破震动的诱因下,造成塌方。塌方后采纳管棚对塌体上部进行支护,但该塌方体主要为拱顶粘土层,且水量较大,经长时间浸泡已基本无自稳能力,呈现塑性涌出,无法进行开挖作业,已施做的管棚受上方塌体砸压且下部塌体遇水软化下陷,无法承受塌腔内饱和土体自重,如开挖塌体则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此,需实行新的塌体治理措施后,方可进行掘进施工。塌方体治理方案该隧道施工进度压力大,直接影响到整条线的正常通车,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塌方并且多种支护方案均告失败在施工中非常少见,针对上述复杂情况,专门就该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塌方原因、支护方案的选择与确定、支护机理及效果分析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套有用且有效的施工方案。塌方处理一般分两阶段进行,首先进行塌体封闭,防止塌方继续扩展,施工中采纳喷射砼对塌方体进行封闭,因塌体饱水压力较大,喷射砼前进行了挂网作业,并在塌体下部埋设花管泄水孔;其次,进行塌体加固、处理,塌方治理主要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