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评(二)(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一、选择题1.隋代修筑了一条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其中心点是今天的()A.杭州B.洛阳C.北京D.扬州2.观察右图“举子看榜”图。这种情景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3.下列对唐朝史实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B.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学习印度的佛法C.创立进士科,开始进行科举考试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唐与吐蕃的交流4.“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与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关()A.行省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科举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5.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已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C.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A.唐代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B.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C.唐代诗人辈出,有称为“诗圣”的、有称为“诗仙”的D.唐代都城的“勾栏”里有说书的、演杂剧的等7.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宣政院D.广州十三行8.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有许多部落,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并建立蒙古政权的是()A.铁木真B.忽必烈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9.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宋元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澶渊之盟”“岳飞抗金”“蒙古兴起”“宣政院”。这些信息反映出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10.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基本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④苏湖熟,天下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小陈同学写板报时,把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纠正后的正确顺序应该是()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12.“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副对联称颂的民族英雄是()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郑和1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一个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这个朝代是()A.秦朝B.汉代C.唐代D.明朝14.有一部书《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A.将“腹里”直属中书省管辖B.郑和下西洋C.设特务机构锦衣卫D.戚继光抗倭15.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小明:“和平使者,扬威异域”;小刚:“探寻新路,寻找黄金”;小强:“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小华:“殖民先驱,海盗鼻祖”。其中正确的是()A.小强和小华B.小华和小明C.小明和小强D.小明和小刚16.康熙帝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四镇多贰心,二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此联哀悼的是()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D.施琅17.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18.清朝前期,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其主要意义是()A.第一次把西藏和新疆地区纳入了中央政权版图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有效管理C.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巩固了祖国的边防D.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19.小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有可能成为论文题目的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的君主专制C.浅议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二、非选择题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朝前期的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