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范文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1 一、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本、教参,完成伴你学、配套练习册、化学报纸和随堂练习卷上的习题,查阅网上相关资料,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写出纸质版教案。最后认真选择随堂习题,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组内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基准和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过程、基准的选择和会应用公式进行常见的计算。我说课时,将难点设为了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基准的理解,和教研组的相比,出现了偏差。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对初三学生是非常抽象非常难理解的,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让学生一步步接受,从而突破难点。 (五)学情分析 见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 (1)我的版本:先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计算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因此,要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常法律规范围内的数值。通过“采纳米作为单位来计量星球间的距离,非常不方便”来引入“基准”。为了计算和使用方便,必须想办法将大数值转化为小数值,即选择恰当的基准,从而引出计量原子质量的基准为一个碳 12 原子质量的 1/12,并解释什么是碳12 原子。最后根据基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做了进一步修改: 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并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记忆原子质量,学生会发现记忆起来非常困难,从而产生将其转化为常法律规范围内数值的迫切需求。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通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原子实际质量记忆的不方便,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必要性。 分别设计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入计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第一个事例为“古希腊人用一种植物的种子克拉来计量钻石的质量,从而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第二个事例采纳了我前面的设计。认真分析第一个事例,发现它也是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用它来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非常贴切,并且更加全面。这样设计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在介绍碳 12 原子时,我只是口述。教研组修改为:一边描述,一边给出碳 12 原子的微观示意图。从该图中学生可以清...